English

【重点推荐】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

  【第355期】陈新光: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

  加快建设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不仅有利于推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还有利于提高国际经济治理中的话语权,在国际竞争和合作中取得新优势。在具体操作原则上,要“立破并举”稳定市场预期。

  首先,要从市场健康运行底层规则着眼,在统一全国市场健康运行底层规则来说,要实行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四统一”的基础制度。这是因为产权制度是市场之基,要完善依法平等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的制度体系;准入原则是市场的天平,要严格落实“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模式;公平竞争是市场的基本游戏法则,要坚持对各类市场主体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信用是市场成长的土壤,要形成全覆盖的信用信息网络。“四统一”的方向充分体现了对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尊重;

  其次,要让要素和资源流动起来,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要素和资源市场发展相对滞后,市场分割等问题,打造统一的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能源和生态环境市场的举措。

  原文链接: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在国际竞争和合作中取得新优势

  

  张跃西:打造浙江文化“重要窗口”

  2021年8月31日,浙江省委文化工作会议聚焦“文化强省、文化树人”,省委书记袁家军强调指出: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坚定的文化自信,实施新时代文化浙江工程,书写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文化新篇章!为此,我们建议:

  一是健全区域整合协同联动机制。以“活态非遗,联动共享”为个主题,以一个省级高端平台为核心,以11种非遗类型与浙江11个地市相匹配,设置分工协作的节事活动体系,形成“1+11”全域联动发展模式下,结合浙江文化特色,推进浙江文化产业和非遗活化的品牌建设,通过全省11地市的整体联动覆盖全年12个月份,实现浙江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经济发展与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双向促进良性循环。

  二是花大力气抢占战略制高点,构筑世界级高端平台,创建系列化国家文化公园。在余杭大径山国家乡村公园成功经验基础上,敢为人先,依托丝绸和茶文化,积极创建杭州“世界茶都公园”和“世界丝绸文化之都”;依托丽水松阳75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古村落,创建“国家传统村落公园”;依托金华陈望道、艾青和施光南等红色名人文化创建“国家艺术文化公园”等,原创性地打造文化新高地。

  三是彻底改变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弱小散差”状态,强化统筹规划,深化政校行企合作,构建创新教育协同机制。大力推进“六个一体化”,具体包括教学要素一体化(注重兼职师资和非遗资源就地利用)、教学时间一体化(课堂课余假期的一体化设计)、教学空间一体化(强调深入现场教学)、教学过程一体化(强调教学做合一和产教融合)、教学评价一体化(学校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统一)、教学系统一体化(招生就业教学科研基地一体化)等。

  四是深度发掘非遗资源的科学价值和教育价值和游憩价值,大力推进创新教育。全面贯彻“弘扬创新精神、实施创新项目、训练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争取创新成果”,积极创建发明研学示范基地建设,大力开发非遗研学课程与教材,并利用当地“土专家”和非遗传承人配备与项目相适宜的研学导师队伍。让学生在研学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原文链接:创建全域高层次文化节事活动体系助推打造浙江文化“重要窗口”

  

  唐晓勇:话语范式转换是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必然选择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其“话语范式转换”的实质是以时代主题及其转化为推动的话语体系所承载的话语主题、价值内蕴及其语言符号系统的整体性变革,其目的是生成以不同时代关键词为主轴的话语系统,与时俱进反映马克思主义内蕴的时代主题与历史使命。

  推进意识形态话语范式转换是时代之需、理论之需、实践之需。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之间的关系,正确把握时代主题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加强新时代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的根本依据。讲好“中国故事”、阐释好“中国道路”、传达好“中国主张”、维护好“中国利益”,是检验新时代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成败的现实尺度。当下,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但国内改革发展依然面临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深层次矛盾;与此同时,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势不可挡,另一方面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不确定性上升,多元价值观的碰撞、交织与冲突加剧。时代主题转换,历史进程遭遇新挑战,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作出理论新回应,而“话语范式转换”无疑是理论创新的重要推动力。

  原文链接:话语范式转换是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必然选择

  

  王世福、易智康、练东鑫:以“绣花”功夫促进老城市新活力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涉及普查、评估、保护、修缮、改造、利用、监管、处罚等一系列工作,需要全流程、多部门的统筹和规划管理,涉及行政许可、法务处理、民事协调以及技术支持等复杂问题,有赖于政府的精细化治理。“绣花功夫”则是实现城市治理精细化的基本原则,也是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的重要方法。“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要注重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既要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智能化,又要通过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提高精细化水平,绣出城市的品质品牌”。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以科学态度和工匠精神处理“新需求”“旧空间”、“新问题”“旧制度”、“老城市”“新活力”等一系列问题,通过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提高精细化水平,绣出城市的文化品质,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原文链接:留住记忆、绣好乡愁,实现老城市新活力

  

  康勇卫:江西民居特征演变的规律

  先秦时期的江西民居初步形成了民居的形制、材质、营造技艺以及选址的一些基本讲究,因此为江西民居的源头成形时期。秦汉时期,随着江西融入中原的步伐加快,江西民居深受北风南渐潮的影响,于是,就有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江西民居承接与融会的特征。所谓“承接”就是秦汉时期民居风格的自然延续,在长期的发展中,普通居民对民居革新的期待相对弱一些。所谓“融会”就是民居建筑与寺庙、官式及公共建筑的融合,在无力应对外在压力时,居民寄托于宗教及宗教建筑的保护是无奈之举,而“舍宅为寺”和积极防御往往成为优先选项。

  隋唐五代时期,江西民居发展的主题词为“成熟”与“创新”。“成熟”是指民居营建有了政府的引导,民居选址及建材结构趋于规范与统一。相比魏晋南北朝时期,其民居建筑风格趋于稳定,特别是城市民居。“创新”有个人创造成分,比如庐山草堂,主要按个人的喜好来建。这种现象在乡村地区较为普遍,居民个性化的营建活动创造出多样的民居风格。由此,区域间的民居风格差异“野蛮”生长。五代十国时期长期的分裂与动乱,隋唐时期官方积累起来的“成熟”在不断消解,而民间民居的创新因素却在持续积累。这种累积是在不断碰撞交流中完成的,为宋元时期的全面总结打下坚实基础。

  宋元时期是江西民居发展的总结阶段。官方有总结,民间也有回应,而二者的交汇点在民间书院建筑上。乡土社会耕读文化浓郁,作为传承耕读文化的民间书院,往往成为普通民居效仿的对象。民间书院是地方向官府输送人才的地方,区域书院建筑风格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可能进入官场人员的对官式建筑的态度。该阶段的总结是较为成功的,直接影响了后来江西民居的发展进程。

  明代传统民居发展的主题是“迁移与扩散”。“迁移”特指人口的迁移,迁移动因有政策驱动迁移的,也有自发迁徙的。自发迁徙的原因主要来自人多地少的矛盾,也有东南沿海倭寇侵扰的原因。“扩散”是指江西民居风格的域外扩散。随着江西人口的迁移,民居文化随之传播出去,特别是两湖地区与江西在地理环境方面有诸多相似之处。当然,来自江西东边、东北部省份的移民,也带来了迁出地的民居文化或式样,比如闽南大厝、畲族民居、徽式民居、金衢民居等形式。

  清代江西民居发展的特征可总结为“冲突”与“突围”。“冲突”是外界触发的战争以及内部的人地矛盾所引发的。冲突现象对民居建筑的直接影响是产生了与周边交叉的民居形式。“突围”是固守家园的被动选择,赣南围屋兴起多与此有关。围屋民居的防御性功能得到空前加强。江西民国民居是清代发展的一个自然延伸,赣北九江通商口岸的开通,江西民居迎来一个局部的革新阶段。近代工业在赣西的布局,也改变了当地民居材料的结构。“局部革新”与“多片区固守”是该时期民居发展的阶段特征。

  原文链接:江西民居发展演变的特征及规律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