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重点推荐】增加对碳中和及5G/6G的投资具有特别的意义

    【第375期】刘俏、颜色:增加对碳中和及5G/6G的投资具有特别的意义

    碳中和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经济学、管理学问题。实现双碳目标,我国在2050年前需要投资255万亿元(按2020年不变价)。如果这些投资在未来三十年内平均分配,意味着我国每年需投资8.5万亿元用于碳中和,这相当于GDP的8%。这些投资将成为中国经济动能转换最大的推动力之一。而围绕着节点行业的投融资、技术变革、产业政策及商业模式创新,将决定我国碳中和的路径。

    5G/6G作为我国再工业化基础设施的核心组成部分,更是重要的基础核心领域。估测显示,基准场景下,5G的行业导入在2021—2030年期间将带来31.21万亿元的新增GDP。如果行业导入创新更积极,市场微观主体的参与更踊跃,5G应用场景所带来的新增附加值可能远超过31.21万亿元,甚至达到60万亿元。我们的分析显示,5G带来的价值附加主要集中在2026—2030年,之后中国经济将进入6G时代。大力投资基核行业,带动数量庞大的市场主体参与到创新过程中,是“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更有效的结合方式。

    我国宏观政策目标体系不应局限于当期的GDP或是当前GDP增速,而应该转向几个“有利于”:有利于新动能的出现,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有利于经济保持一定的增速,有利于1.5亿个大中小微和个体工商户保持活力;长远讲,有利于国家整体价值的提升,有利于形成强大的国家核心竞争力……这种转向,可以带来全新的政策构想和思路。

    原文链接:投资新的节点行业,实现整体经济倍增

    

    邱兆祥、刘永元:把握好政策性金融与市场化运作的关系

    共同富裕是重要的政治任务。政策性金融机构作为财政和货币政策工具的职能延伸,要引导长期大额低息资金定向投入到共同富裕的薄弱环节。

    但应当注意到,政策性金融机构本质上仍是具有经营风险的法定金融机构,而非政府部门,在资源配置过程中亦要坚持保本微利和可持续发展原则。

    因此,政策性金融机构作为掌握国家金融资源的特殊金融平台,在助力企业和居民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不宜通过大水漫灌的“输血”模式,而是要通过“造血”模式,形成金融支持共同富裕的长效机制。

    原文链接:发挥政策性金融在支持共同富裕中的作用

    

    陈永平:培育核心素养,学校课程设计需要做好两件事

    核心素养是能够“心、脑、手”合一做事:用心做事的人需要坚定的理想,其核心是信念;用脑做事的人需要科学的方法,其核心是思维;用手做事的人需要积极的行动,其核心是习惯。 一个有坚定信念、科学思维、积极习惯的人,其背后一定有良好家庭教育的熏陶、良好学校教育的培养。那么学校教育如何培育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的有效落地要通过高质量的课程设计来实现。我们知道,英文“课程”(curriculum)一词是由“跑道”衍生而来。我们可以据此把学校的课程分为两类:一类是先铺好道,引导学生去跑;另一类是先让学生去跑,学校持续跟进搭平台、铺出道。

    基于这样的认识,学校课程设计可以重点做好两件事。一是基于育人目标的跑道预设,在保证多样选择和真实体验的基础上,做实做精国家课程的二度开发,把国家要求、社会需求、学校追求全程全域融入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二是基于个人追求的跑道创生,以横向拓宽和纵向加深来创生跨学科课程,并引入信息技术,依托大数据平台,支持个性化学习,把科技进步、社会发展、个人志趣的新要素及时体现到校本特色化实

    原文链接:如何寻找核心素养的落点

    

    冯俏彬:继续实施减税降费政策,提高政策的精准性

    为了继续做好“六保”“六稳”工作,2022年我国将继续实施减税降费政策,出台新的减税降费措施。但与过去相比,2022年将更加突出减税降费政策的精准性和针对性,主要瞄准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制造业等国民经济运行和产业链供应链中的重点环节、薄弱环节实施有针对性的政策扶持。这主要是因为在当前疫情冲击还没有完全过去的背景下,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仍然是受经济下行影响最大的部分,而他们直接关系着就业和老百姓生计,是实施“六保”“六稳”政策的关键环节。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制造业虽然率先恢复,但2021年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国际运价等大幅度上涨的影响,特别是面对全球供应链重组的压力,需要相应的政策扶持以强基固本。从方式上看,2022年减税降费政策的结构性优化、适当扩面将重于普惠式、大规模的减税。“减税”主要是进一步优化落实已经出台的政策,如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加速折旧、增值税留抵、小微企业税收优惠等。“降费”则是进一步加大“清费”的力度,重点清理整顿各类不合理、不合法收费,规范政府性基金,规范行政权力、规范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切实减轻市场主体的负担,进一步提高我国营商环境的质量。

    原文链接:积极财政政策的三大重点

    

    王琳琳、李国正:法治是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法律授予并约束应急主体权力、明确应急行为依据、制定应急程序规范、推动应急责任落实,法治是推动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第一,授予并约束应急主体权力。非常态下以国家理性和紧急自卫为基础的行政应急权,与常态下的人民群众权利保护通常难以调和。在突发事件处理中,法治原则成为授予和约束紧急权力的坚实依靠。法律明确应急主体的范围,规定或明文授予应急主体权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规范应急主体必须在法治框架内活动。

    第二,明确应急行为依据。应急管理体系包括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阶段,涉及各级人民政府、政府部门、街道办事处、居民(村民)委员会、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等主体,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不同类型风险。法律规定不同主体在不同阶段应对不同突发事件的地位、权力边界、权利与义务,有助于防范应急行为冲突,平衡应急管理全过程,为集中高效应急处置奠定良好基础。

    第三,制定应急程序规范。突发事件具有公共性、突然性、紧迫性、破坏性、不确定性等特征。法治作为一种规则之治,依据具有预先设定性、确定性和权威性的应急程序,构建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应急管理制度体系。通过制度化、规范化和合法化的应急响应处置程序,有效降低未知风险带来的破坏,有条不紊地处置各类突发事件。

    第四,推动履行应急职责。法律明确各应急主体职能角色,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规定违法者必须受到惩罚或作出赔偿。依法应急有利于开展科学合理的职责分工,督促落实主体责任,增强应急管理工作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促进积极主动履职。

    原文链接:以良法善治推动应急管理现代化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