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重点推荐】农民的保障转型:从“养儿防老”到农地养老+保险保障

  【第384期】肖文东、陈春春、杨泽云:农民的保障转型:从“养儿防老”到农地养老+保险保障

  提升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能力事关农民切身利益,有助于实现高质量乡村振兴。传统中国农民看重“养儿防老”,农地承载的保障功能则备受争议。“乡土养老”强调农地对小农经济下老年农民的文化与精神价值、社会与政治意义。“社保养老”则支持以土地流转保障农民养老,认为土地流转可以使农民兼得流转金和务工收入。

  根据年龄分层理论,年龄决定人和角色,老人群体内部呈现出明显的年龄层,不同年龄层在生产能力和代际家庭责任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异。忽视这种差异就无法准确理解当下农民养老状态的内部异质性和连续性,也就无法实现高质量的乡村振兴。基于此,应积极推进从养儿防老到人尽其力、地尽其用的梯度养老的保障转型。

  保险是应对负向冲击的一种重要机制,农民的保障转型要有效利用保险这一现代化的风险管理工具。在顶层设计层面,低收入农户和脱贫户应该有保费补贴。在保险机制设计层面,保险产品应当丰富且具备一定的层次性,从而满足不同经济基础和风险偏好的农户需求。

  原文链接:以农民转型提升乡村振兴质量

  

  宋健:提升照料劳动价值有助于化解照料危机

  照料劳动与社会其他任何一种劳动一样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且随着人力资源的紧缺愈显珍贵,需要重新评估并给予其合理的定位。政府要将照料责任规范和成本分担纳入政策议程,对作为婴幼儿抚育和养老责任主要承担者的女性、对参与孙子女照料的祖辈、对看护病人和协助残障人士的医护人员等多元化照料服务供给的责任主体,制定合理的政策措施和补偿机制,承认照料劳动对维持家庭乃至社会正常运转的重要贡献,将照料劳动的社会价值显性化,通过津补贴和税收减免等各种经济支持手段补偿、填补供需缺口,通过时间支持和服务支持等制度政策保障照料提供者的时间弹性和身心健康。强调男性承担家庭照料的责任和义务,鼓励男性积极参与育儿照料。关注照料服务提供的可及性和可持续性,多来源吸纳和充实社区照料服务提供者。

  原文链接:透过照料危机审视照料劳动的社会价值

  

  颜昌武:向基层放权赋能:放什么权、赋什么能

  向基层放权,涉及到几个具体问题:第一,放给谁?第二,放什么?第三,怎么放?第一个问题似乎不言自明,但何谓基层,尚需细加考究。基层不只是一个行政层级的概念,更是一个治理界面的概念,是国家、市场与社会在基层交互的场域。从这个意义来讲,向基层放权,至少包括两个层面的内涵:一是在政府系统内,向基层政府放权,即由省市县三级地方政府向乡镇(街道)放权,推动治理重心下移;二是在政府系统外,由各级政府向市场和社会放权,减少政府对微观事务的控制与管理。要言之,向基层放权,意味着将村(居)委、社会组织和市场主体都纳入基层治理体系的权责框架内,使市场和社会这两种治理机制与科层机制有机衔接,三者相互作用,共同促进基层治理水平的提升。

  原文链接:以放权赋能改革破解基层治理困境

  

  戎珂、何晓斌:推动生产数字化

  所谓生产数字化是指将数字技术运用在工业和农业生产中,将传统的生产过程转化为可度量的数据,再以此为基础对产品信息、工艺信息和资源信息进行分析、规划和重组,进而建立适当的数字化模型。对于工业生产而言,就是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科技来对工业生产线、运营管理及物流体系进行智能化重组,进而建立高度机械化和自动化的生产体系;对农业而言,就是将计算机网络、智能设备、边缘计算等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中,发展智慧农业,建立农业产业互联网。生产数字化是现代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不仅能够促进各类资源要素的合理配置,保证生产的精确化和准确化,极大地降低生产成本,而且也为生产商依托数据对客户进行分析、消费者通过各类数字接入设备参与企业生产,进而创造出更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提供了可能。县域地区要充分运用现代数字技术来改造和重构区域内工业和农业,加快生产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步伐。

  原文链接:数字化转型助推县域共同富裕

  

  田鹏颖、张小鹏: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根本发展方式在于中华文明不断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人类文明新形态以其开放包容的文明尺度标注了自身的发展方式,这契合中华文明的价值内核。从世界历史来看,人类原生型文明众多,比如古印度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等都曾绚烂一时,但只有中华文明绵延久远。中华文明得以持存并且不断光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中华文明具有开放性特质。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在凝聚多元中保持着勃勃生机。由历史上的“丝路行人”、“茶马交易”、“西域屯田”、“陆落海兴”、“郑和远航”等横纵画卷共同织就的绵延万里、回响千年的古丝绸之路便是一大例证。而佛法东来、西学东渐,都在与中华文明的历史性相遇中呈现出交融之美,内化在中华文明的演进变革当中,成为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的又一例证。

  人类文明新形态正是遵循着中华文明的发展逻辑,秉持着“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开放理念,在包容互鉴中吸收、转化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成为人类文明发展大道上的伟大文明创获。人类文明新形态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坚持文明交流互鉴,坚持互利共赢、开放合作,拒绝零和博弈,倡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代表了人类不同文明普遍认同的价值理念的最大公约数,支持和维护世界各国的不同发展实践和全人类进步事业,为世界各国携手开创人类美好未来提供了价值导向,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强劲的发展态势,具有深远广博的世界历史意义。

  人类文明新形态生动证明,人类文明是多元的、平等的、开放的,所谓的“文明冲突论”、“文明博弈论”、“文明中心论”,不过是西方强国为自己的霸权逻辑所作的意识形态辩护,这同中华文明的开放包容价值理念根本不能视同一律,也完全不符合全人类的共同发展利益与文明期盼。人类文明新形态深刻澄说,人类文明要想生生不息和长久发展,就必须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就必须明确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摒弃文明问题上的傲慢与偏见,就必须构筑起、维护好百花齐放的人类文明大花园。

  原文链接: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根本发展方式在于中华文明不断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