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重点推荐】发展社会生产力是资本治理的目标导向

  【第385期】王学凯:发展社会生产力是资本治理的目标导向

  经济学中假设,当资源固定、充分就业、生产技术固定时,某一经济体存在一条生产可能性边界,这是资源配置的效率边界。但如果发挥资本的积极作用,可能突破生产可能性边界。

  在数量上,资本可以实现规模扩大。对于一个开放经济体,通过跨境资本流动,可以实现资本规模的扩大。随着资本流入,其他生产要素也相继流入,使得某个经济体的资源上升,包含资本在内的资源越多,就越容易突破生产可能性边界。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是很好的例证,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大量国际资本流入中国,解决资本短缺问题的同时,也带来了技术、管理等其他生产要素。

  在质量上,资本可以助力生产技术突破。经济增长有赖于技术创新,而这离不开资本运作。资本可表现为金融发展或资本市场发展,其通过提高储蓄向投资的转化效率、缓解信息不对称等方式,大大降低研发的融资成本,并且随着数字金融的发展,可以校正传统金融的错配问题,引导资本精准流向技术创新领域。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的研究报告显示,1600-1810年英国的劳动生产率每10年增长约4%,随着资本带来的生产技术突破,1810年后劳动生产率每十年增长余约18%,实现了巨大的飞跃。正是在资本的助力下,生产技术不断突破,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生产可能性边界也被不断突破。

  在结构上,资本可以推动生产关系调整。资本在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推动生产关系调整,包括但不限于制度革命、劳动组织变革、就业岗位变化等。如果调整后的生产关系越来越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那么就可以进一步突破生产可能性边界。目前,我国有2亿左右的灵活就业人员,需要发挥资本调整生产关系的作用,创造大量就业岗位、优化劳动和资本关系,构建多元化的“劳动—资本”共同体。

  原文链接:发展社会生产力是资本治理的目标导向

  

  刘锐:培育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应加强法治要义和基本法律原则的教育培训

  培育法治思维,离不开必要的法律知识储备,毕竟法治思维不会“凭空产生”。但更重要的是,要让领导干部理解悟透法治的要义、掌握基本的法律原则。尊崇法治、信仰法治,需要认识到法治规范约束公权力、保障私权利的核心使命;认识到法治既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包括法治,工具可以灵活取舍,价值更为长久甚至永恒;认识到法治是一种观念,更是一种文化,只有文化自觉意义上的法治才是可靠的、稳定的法治。人类社会发展的事实证明,依法治理是最可靠、最稳定的治理。另外,世事无穷、知识膨胀,但原则有限。法律原则是法律的“宗”,是法治的灵魂和方向,具体法律规定是法律原则的展开。掌握了法律原则,就不至于在复杂的法律规定中迷失方向,从而犯一些原则性的低级错误。领导干部法治素养提升的有效方式就是学习掌握基本法律原则。

  原文链接:领导干部要具备六个方面的法治思维

  

  李志:完善激励保障体系,促进专职村干部福利待遇工薪化

  村干部职业化成为应对基层治理“复合性危机”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的主动调适。依照“期望理论”,村干部会根据回报选择自己的行为,因此要想充分激发其工作积极性,必须完善激励保障体系。要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合理制定薪酬制度等方式有效解决专职村干部的薪酬待遇问题,提高专职村干部的福利保障水平。要实施“固定+浮动”的科学薪酬模式,增强专职村干部的薪酬保障和激励效果。固定薪酬部分要能够保障基本生活水平,增强其心理安全感;浮动部分可基于集体经济发展创收或者村干部带领全村产业发展、社会治安、党的建设等方面的实绩情况进行考核发放,通过多劳多得的制度让村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有效激发。此外,对于年底绩效考核优秀的专职村干部,可以通过报销其城乡基本居民医疗保险、奖励一次健康体检等方式进行补贴,让村干部享受工薪福利,感受到组织的关心关爱。

  原文链接:切实激发专职村干部干事创业的活力

  

  姚树洁、张小倩:把系统观念贯穿“双碳”工作全过程,注重处理好4对关系

  一是发展和减排的关系。保障减排又不减缓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的唯一途径是提高能源效率。

  二是整体和局部的关系。中国地域辽阔,不同省份之间的资源禀赋、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因此,我们不能对所有地区采取“一刀切”政策。

  三是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的关系。中国正面临城市化和工业化的特殊时期,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对能源的需求可能都是居高不下的。短期内我国可以通过制定可操作性强的五年规划来增强碳排放效率,有效控制碳排放增量。长期来看,我国需要对标工业发达国家的减排标准,实现绿色低碳经济转型,有计划分阶段实现“双碳”目标。

  四是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企业和个人行为主要是市场机制所决定的。当社会利益大于企业短期利益时,政府需要借助相应的政策鼓励企业进行技术研发和推广,激发市场活力,将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结合起来,为“双碳”目标构建一套积极有效的治理体系。与此同时,政府还需要灵活利用价格和宣传手段,鼓励广大民众形成自觉的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习惯,包括新能源汽车替代燃油汽车,以公共交通替代私人交通,节约用电、用水和塑料产品等。

  原文链接:牢牢把握“双碳”工作中的系统观念

  

  徐颖:进一步推进我国涉外法治工作提质增效

  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一体化的深入,世界已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同时,世界正经历着深刻的大发展大变革,还有许多诸如经济政治的对抗,国家民族的纷争,单边主义、霸凌行径逆流而动等难题需要破解,人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全局性发展困境。事实告诫我们,人类社会必须加强团结合作才能实现共通、共建、共享,必须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基础,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最大范围扩大利益汇合点,最大范围画出同心圆,这些迫切需要依靠全人类公认的国际准则和法治制度来解决。涉外法治是国际事务活动的准则依据,在国际舞台上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提高涉外法治工作的质效有利于充分发挥涉外法治在处理国际事务中的作用,有利于快速缓解政治经济领域的对抗,最大范围化解各类国家民族纠纷,最大限度反对单边主义,推进多边主义,抵制各种霸凌行径,反制各类“长臂管辖”,平息纷繁复杂社会矛盾等,有利于国际新秩序的构建,这已成为人类社会的共识。

  原文链接:进一步推进我国涉外法治工作提质增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