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重点推荐】科学把握劳动教育的“真善美”

  【第389期】桑雷:科学把握劳动教育的“真善美”

  劳动教育“求真”与合规律性的逻辑:知识生产与实践活动的统一。早在1867年,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就明确提出,劳动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进入新工业革命时代以后,“机器换人”的现象愈演愈烈,对创造性劳动提出了新的需求和要求。这就更加需要增强劳动与教育之间的“融合性”,教育和引导个体认识劳动形态的丰富性,在实践理性的导引下理性求真、科学创造,从而更好地开展劳动实践,享受劳动成果,实现劳动教育“助人求真”的目的。这样,无论是教育与劳动的结合,还是劳动与教育的结合,都在认识论上实现着主客观的高度统一,体现着个体在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过程中,知识生产和实践活动的统一。

  劳动教育“向善”与合价值性的逻辑:知识供给和需求实现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中的“善”,是建立在实践唯物主义认识基础之上的,认为是主客体统一中体现出的一种价值关系。对于劳动教育的本质特征来说,劳动是逻辑基点,教育是充要条件。劳动教育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劳动和教育的双重作用,使主体的“知”内化为“情”和“意”,从而产生特定的价值判断。劳动教育这种合价值性的逻辑,可以表达为知识供给与需求实现的统一。换句话说,劳动教育中这种与教育主体需求和利益相符合、相接近的属性,也正体现了劳动教育“向善”的特点。

  劳动教育“尚美”与合目的性的逻辑:知识习得与行为规范的统一。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劳动创造了美”。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虽然“美”在一定意义上来讲是超现实的,但是“美”也是可以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这种“美”不仅包含了对美的认知、对美的思想认同,对美的行为确认,还应当包括追求美、发现美、感受美的方法和能力等诸多方面,集中表现在劳动和劳动教育之后的理论之美、方法之美和体验之美,表达为知识习得与行为规范的统一。

  原文链接:科学把握劳动教育的“真善美”

  

  冯维江:全球安全倡议的理论基础

  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十个坚持”和“五个统筹”,为全球安全倡议的“六个坚持”提供了重要的学理基础。总体国家安全观确立的国家安全内涵外延,基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提炼和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安全理论的总结及原创性发展,并上升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具备丰富宝贵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全球安全倡议最终被世界广泛接受奠定了科学基础。对各国特别是大国来说,国家安全的内涵更加宽泛、外延更加广阔,主要表现在利益二元性、状态持续性、实感一致性、群己关联性、领域多维性等几个方面。厘清当今时代国家安全的内涵外延,才能更加准确理解“六个坚持”的理论内蕴和价值取向。

  原文链接:全球安全倡议的理论基础

  

  李少斐:廉洁文化建设必须遵循文化发展的规律

  新时代的廉洁文化建设,既要敢于动真碰硬、纪挺法前,有贪必查、违纪必究,不断加大对腐败行为的惩处力度,使“不敢腐”的高压震慑持续彰显;又要使廉政制度作用于外,确保全面从严治党各项制度要求落到实处,让“不能腐”的制度笼子不断织密扎牢;更要推动廉洁文化落地生根、良性扩展,使“不想腐”的思想自觉显著增强,真正构建起清廉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原文链接:提升廉洁文化建设质量的三重维度

  

  马雪松:新时代境遇中的中国文艺

  在新的时代境遇中,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当代文艺实际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新飞跃。其一,在文艺传播内容信息化、渠道多元化、平台多样化的现实背景下,党不断完善文艺工作机制和管理制度,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提高作品质量、坚持社会效益、紧扣时代议题,并通过明确领导主体、优化治理模式来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其二,中国共产党强调文艺工作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人民需要文艺,文艺同样需要人民,社会主义文艺本质上就是人民的文艺。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推进党的文艺工作事业发展,必须恪守人民立场、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将人民群众作为文艺事业建设的参与者、文艺审美的鉴赏者、文艺工作成效的评判者。其三,中国共产党积极转变观念,调整原有治理模式和引导方法,创新文艺体制机制和治理流程,促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从线下到线上、从单维到多维、从平面到立体、从单向到双向,实现党的文艺工作从层级化管理向扁平化治理的有序转化。

  原文链接:党领导文艺工作的发展脉络与历史经验

  

  张志忠:树立共同体理念,打牢各民族精神纽带

  要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共同建设伟大祖国,共同创造美好生活。要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中华民族是一个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基础和前提。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华民族情感共同体、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政治共同体、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中华民族利益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认同、民族交融的情感纽带,是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是中华民族延绵不绝、永续发展的力量源泉。要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牢记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必须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使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原文链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