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重点推荐】努力实现城乡居民的双向流动

  【第419期】王智勇:努力实现城乡居民的双向流动

  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人们很容易认为,人口的流动是单向的,就是从农村流向城镇,从农业部门转向非农业部门。而事实上,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显然要形成一种城乡融洽发展的格局,人口的流动也势必要呈现双向流动的模式,即不仅要有农村人口向城镇的流动,也要有城镇人口向农村的流动。

  城乡互补是一种双向互利的关系,不能简单地认为只利于一方,城镇的繁荣可以通过辐射功能,使农民受益,而乡村的全面振兴,也势必会使城镇居民获得更多价廉物美的农副产品。简言之,就是让城乡都能够从这种互利互补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中受益。

  根据城市化发展的普遍规律,当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会出现逆城市化,即郊区化的趋势,表现为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选择到郊区和农村地区居住,这一趋势已经在美国、日本、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得到印证。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加快推进,农村三产融合趋势会越来越明显,农村的基础设施会逐渐完善,道路交通也会更加通畅,更多城镇居民将会前往农村观光甚至定居。

  原文链接:以人为本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路径

  

  赵中源:国家治理现代化为全球治理指明了一种全新的发展趋势

  国家治理现代化不仅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国家主导的治理逻辑与西方立足资本流动的治理取向保持差异,而且为全球治理指明了一种全新的发展趋势。具体而言,就是在社会主义法治范畴内,通过民主政治协商方式,将坚持党的领导、国家理性干预、市场竞争机制和人民群众广泛参与这些在西方治理视域下互不兼容的要素有机融合在一起,形成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整体共识与强大活力。这种治理逻辑有效避免了西方自由主义治理理论的缺陷。由此可见,国家治理现代化这一中国化政治学话语,不仅在知识层面形成极具阐释力的理论体系,更通过实践形态建构使其成为中国政治现代化的独特符号。

  原文链接: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建构的逻辑与遵循

  

  黄新华:提升国家治理效能需要厚植国家治理的新理念

  第一,厚植民主法治理念。坚持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依法治国,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完善监察权、审判权、检察权运行和监督机制,促进司法公平正义。

  第二,厚植回应性理念。重视收集民意、回应人民需求,尤其是要加强基层治理对社会需求的回应性。

  第三,厚植合作理念。建立健全社会治理共同体,有效动员居民、企业、社会组织参与国家治理。

  第四,厚植预见性理念。重视大数据挖掘、量化分析等信息技术工具应用,实现有预见的国家治理,特别是在风险治理方面,必须做到关口前移,实现对风险的前端规制。

  原文链接:国家治理效能的评价维度与提升方略

  

  何爱国: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基本特征

  现代化是整个社会的全面的持续的变迁过程。“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不是单一的现代化,不是片面的现代化,不是断裂的现代化,而是全面发展的现代化,是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是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中国现代化是经济现代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政治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文化现代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社会现代化(社会结构与社会治理现代化)、生态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欧美式现代化的波折、不少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断裂、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现代化的曲折,都与现代化的不全面不协调密切相关,这是世界现代化历史的深刻教训。

  原文链接: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基本特征

  

  陶友兰:提升中国典籍英译作品的国际传播影响力

  中国典籍著作含义丰富,译成英语时往往配有注释,而有时详解容易成为外国受众的阅读负担,比如,《〈论语〉最新英文全译全注本》厚达560页,一般外国受众望而却步。

  为提高域外受众的接受度,在翻译时需要有意识地提炼核心概念,导读关键知识点。

  倪培民的《论语》译本在29页的导读篇幅里,介绍了《论语》产生过程、孔子生平、儒学特点、《论语》的译本和其功夫论取向等,为受众阅读提供宏观背景知识。接着,提炼仁、孝、德、性、天、命、道等27个关键词,通过汉字、拼音和英语对应词的形式,高度概述中华儒家文化的核心概念,并和西方哲学概念进行比照分析,进一步降低受众的理解困难,达到了“既忠实原文,又保存更多相关历史信息,并紧跟当下学术研究前沿”的传播效果。2017年该书推出后大受欢迎,2019年3月全美国哲学界调查中阅读量排名第五,当年9月在亚马逊网站“孔子学说”中名列销量第14位,并获2020年美国现代语言协会(MLA)颁发的“史嘉林图书奖”,吸引力和影响力非同一般。

  原文链接:提升典籍英译作品的国际传播影响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