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重点推荐】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深情回答人民之问

  【第466期】崔发展、余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深情回答人民之问

  近代以来,为了挽救民族危机,中国社会各阶层的进步人士开始了效仿西方模式的自救之路,但这些脱离人民群众的“防卫性现代化”实践终究难逃失败的命运。

  唯有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伊始就把民本思想与群众观作为价值内核,一以贯之地秉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价值情怀,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走出了一条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这条道路深情回答了人民关于“我是谁”即人民认知自我及其历史地位的主体性问题,重新激活了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唤起亿万民众为建设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主动“跳出历史周期率”以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主体与价值目标主体地位;

  这条道路深情回答了人民生存发展中最基础的温饱问题,科学研判了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开启了生产力驱动与人民根本利益相结合的改革开放之路与脱贫攻坚之路,带领人民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的巨大转变;

  这条道路深情回答了人民对于美好生活向往中的质量性问题,努力破解阻碍人民幸福生活的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收入差距问题,积极推进共同富裕,致力于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坚持不懈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物质条件与精神条件。

  原文链接: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问题逻辑

  

  邓宇宏:情感认同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构建的基础

  情感认同给予各族人民心理归属,凝聚共识合力。在建构群体认同的过程中,积极的情感体验经由认知、实践能够从感性上升为理性,从自在走向自为,固化为情感上的认同,从而成为社会共同意识。

  在中华文化特有的范式中,“家”是最能牵动情感的存在。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家是安身立命之本,精神皈依所在,兼具着物质层面的生存意义与精神层面的生活意义。

  在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以“家”为载体,内涵家风、家训、家规等内容的“家文化”逐步形成,成为能超越民族、超越时空的文化样态。无论汉族还是少数民族,体现家族形成、家族延续、家族功能的“家文化”古来有之,在历史上的多次大互动、大迁徙、大融合过程中,各民族在经济上互通有无,在文化上取长补短,在婚姻上互相通婚,融合血脉,包容互促,使得“家文化”不再囿于一家、一族之风。部分杰出人物的家风更是被推广为社会风气。

  同时“家文化”内涵着“天下一家”的理念,在民族工作的持续推进下,各民族已成具有超强生命力的身份—权利—血缘—文化心理共同体,对中华民族来说具有身份认同的意义。

  今天,沧海桑田,时代巨变,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家庭结构和生活方式也有相应的改变。但是,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家在个人、社会、文明发展中的作用都是不可替代的。

  要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应充分发挥“家文化”所具有的唤起情感认同的重要价值,以共鸣定民心。

  原文链接:“家文化”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高培勇:促进共同富裕是一个全局性问题

  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牵动社会再生产各方面和国家治理活动各领域,是一个全局性问题。围绕促进共同富裕的考量,不能只有分配一个维度,也不能限于经济一个视角。要跳出分配维度和经济视域局限,从统筹兼顾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要求出发,坚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改善并重,综合施策。既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造和积累社会财富;又要防止两极分化和阶层固化,实现社会和谐安定。既要通过高质量发展提高效率效益;又要着力从制度安排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既要关注低收入群体,逐步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兜牢基本生活底线,解决贫困问题;又要致力于探索致富途径,通过保护产权、保护合法收入,合法致富。既要关注“富口袋”,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又要关注“富脑袋”,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只有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以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相互联系和彼此依存中促进共同富裕,才能着眼于全局,才能从统筹社会再生产各方面、协调国家治理各领域立场出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实现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足的统一。

  原文链接:准确把握促进共同富裕的基本精神和实践要求

  

  王员、方霞:革命文化对理论自信的价值引领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围绕核心价值,创造了丰富的价值文化。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等,带领中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形成了独立自主探索革命道路的价值理念,充分地维护了理论自信的核心价值。

  今天,革命文化继续发挥其价值引领作用。革命文化通过传播独立自主走自己的发展道路的价值立场,倡导立足中国实际,依靠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的发展和国家的富强,把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从政治上引导人们守护理论自信的核心价值;通过传播以人民为中心,服务人民的价值观,不断创作出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的文化作品,从思想上引导人们守护理论自信的核心价值;通过传播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的价值观,讲好革命文化故事,营造积极向上的学风、正气充盈的政风、风清气朗的社风,从精神上引导人们守护理论自信的核心价值;通过传播艰苦奋斗、顽强奋斗、接续奋斗、团结奋斗的价值观,强调依靠奋斗实现党的理想追求,从实践上引导人们守护理论自信的核心价值。

  原文链接:充分发挥革命文化对理论自信的支撑作用

  

  赵正国:当前我国科研诚信建设重在减存量遏增量

  减存量,主要指大幅减少已经发生的科研不诚信行为因被揭露处理而演变成为影响恶劣的重大科研诚信事件的数量。实践操作层面可考虑三方面举措:

  一是积极鼓励有关科研人员以专业方式稳妥地更正或撤回已刊发的存在科研诚信问题的论文。对相关人员这类自发采取的零星改正行为,不宜上纲上线,不宜“一棒子打死”,可结合具体实际免予处理或者从轻处理。

  二是妥善应对公开质疑相关论文存在科研诚信问题的重点事件。特别是对一些涉及知名人士、各方瞩目、反响强烈的热点焦点事件,不宜忽视适度信息公开,不宜过度“让子弹飞一会”,可进一步完善相关工作机制,在按规定快速开展调查的同时,力促有关人员及时规范公开回应质疑、采取行动,将不良影响降至最低。

  三是主动发现处理存在科研诚信问题的论文。不宜僵化地完全奉行有满足既定条件的举报才受理并调查处理的原则规定,不宜有“鸵鸟心态”,可考虑探索建立相关工作机制,主动有所作为,例如,常态化抽检我国科研人员在国外期刊特别是“黑名单水刊”“掠夺性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对在抽检中发现论文存在科研诚信问题的人员,从严、从重、从快调查处理。

  遏增量,主要指大幅遏制新发生的各类科研不诚信行为数量。实践操作层面也可重点考虑三方面举措:

  一是加速改革现有科技评价考核体制,有力削弱产生科研不诚信行为的原始动因。我国事业单位科研人员考核总体上还未彻底改变重数量轻质量、重短期轻长远等老大难问题,亟需加速改革。

  二是大力加强专业培训教育,切实降低非故意科研不诚信行为的发生几率。全面系统加强对一线科研人员、科研诚信管理人员等所有相关人员的培训教育,帮助他们熟悉和掌握与国际接轨的专业规则和专业要求,持续提高各自开展工作的专业化能力和专业化水平。

  三是科学规范处理重大科研诚信事件,充分发挥典型事件的警示教育震慑作用。

  原文链接:当前我国科研诚信建设重在减存量遏增量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