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重点推荐】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三重指向

  【第535期】杨玢: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三重指向

  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于理论之维廓清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涵指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分诠释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规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推崇在时代境遇中之耦合交融,其不仅给予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以本土化表达与民族化阐发,而且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以现实性意指与创新性蕴涵。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民族文化的价值阐发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对民族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意识形态导向功能,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必然抉择。

  二、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实践之维澄明着中华文化创新发展的现实面向。中华文化价值蕴涵伴随着民族社会价值诉求的现实导向做着增减之发展,于其动态发展过程中,既要妥善传承对待民族共同体文化机理与价值传统,又要适当考量民族国家主流价值准则与时代价值需求。基于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百年实践的经验启示,文化强国建设必须接受马克思主义价值规制,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理论指南,聚焦构建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巩固共同思想基础。

  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价值之维擢升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指向。作为中华民族多元族群共创的文化积淀、共享的价值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对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基因和共享价值理念的历时承载,厚植着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因,滋养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寻向。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固本强基“五个认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赋予精神支撑和动力保证,既是政治遵循也是实践抉择。

  原文链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三重指向

  

  盘和林:“数据二十条”为数据要素发展夯实政策基础

  “数据二十条”的出台,对于搭建数据要素流通的基础条件框架、进一步发挥数据要素的作用、挖掘数据价值至关重要。数据要素流通的首要任务是顶层设计,这就需要有一个针对基础制度设计的规划,并形成科学的政策框架去引导市场预期和产业发展。当前,数据要素逐步深度融入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此次的“数据二十条”中,明确提到了数据权属的三权结构性分置,要求建立公共数据、企业数据、个人数据的分类分级确权授权制度。要根据数据来源和数据生成特征,分别界定数据生产、流通、使用过程中各参与方享有的合法权利,建立数据资源持有权、数据加工使用权、数据产品经营权等分置的产权运行机制。笔者认为,这是后续一系列数据要素市场搭建和流通的核心基础。

  原文链接:“数据二十条”为数据要素发展夯实政策基础

  

  刘志松:推动哲学社会科学更好为国家治理服务

  哲学社会科学所拥有的强大公共外交功能,使之日益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载体,也越来越成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在对外交往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自觉担当起塑造和展现中国软实力的设计者和传播者的责任,不断完善国际学术交流合作机制,开展国际合作项目研究,积极参与国际学术平台对话,在公共外交和文化互鉴中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和政策主张,传播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提升国家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通过学术交流,为我们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传播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不断研究与传播,自觉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以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为重点,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打造一个具有中国文化特色和中国文明形态的理论体系,一个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独特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原文链接:推动哲学社会科学更好为国家治理服务

  

  张福贵:在分裂的世界中寻找和平发展之路

  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是民族文化建设和人类文明发展的未来方向,具有一种思想逻辑的自洽和历史实践的可能。当下世界和社会的对立性、多样性,使人类文明同一性与“全人类共同价值”逻辑显得更加重要和可贵。逆全球化和反全球化有着政治的合法性和经济的合理性,但当这种合法性和合理性成为一种新的世界潮流,可能就会在某种程度上给人类世界带来更大的伤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既是对以往全球化意识的深化和完善,也是对于波涛汹涌的反全球化浪潮的调控和引导。反全球化不能完全否定全球化的价值,多样性也不能否定“全人类共同价值”。越是分裂的时代,越要强调统一,越是多样性越要看到其背后和未来诉求的一致性。这是我们反复强调主张“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全人类共同价值”,在极度分裂的时代里应该坚守的和平发展的文化逻辑。

  原文链接:在分裂的世界中寻找和平发展之路

  

  朱冬香: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高校科技伦理教育之路

  一是坚持人本性。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融入科技伦理教育,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实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

  二是注重本土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凸显课程思政建设的育人标准,对西方伦理原则、规范、模式、案例等进行审慎批判和合理借鉴,将思政元素、本土资源融入高校实际,设计开发本土化典型案例,因地制宜开展科技伦理教育。

  三是发挥主体性。尊重和发挥学生主体性,鼓励学生以学校教育为主、社会实践教育为途径、自主教育为补充,通过自主能动的活动,唤醒和激发自身潜能,促进认知、情感、态度和技能等方面和谐发展,形成独立的意识流,实现情理贯通的价值流,改变认知图式。

  四是强调多元化。构建多元化课程体系,本科生课程注重普及性和启蒙性,硕士生课程注重提升性和高阶性,博士生课程注重塑造性和引领性,通过产学研协同,使其形成科学伦理观。

  五是凸显社会化。科技伦理教育是个系统工程,离不开国家、社会、高校、协会等多方主体的共同支持。加强科技伦理教育中的政社校家、产学研协同育人体制机制和社会化平台建设,营造良好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为增强育人实效提供保障。

  原文链接: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高校科技伦理教育之路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