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重点推荐】文化自信是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第538期】杨小冬:文化自信是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文化自信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也是乡村内聚力的纽带和集中体现。当前,乡村发展内生动力疲软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文化自信,难以使乡土文化资源转换成文化资本和社会财富。

  文化与旅游具有天然的依存共生关系,加强乡村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是破解乡村发展困境的关键。乡村文旅融合要以文化自信为驱动,通过深入挖掘乡村文化资源打造差异化的文旅产品,使村民和游客在文旅消费中真实体验到乡土文化魅力。

  因此,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在增强乡村内生文化驱动力的同时,也生产与再生产了乡村居民的身份认同与文化自信,这不仅能激发乡村旅游产业迸发出新的活力,提升乡村文旅产品的竞争力,给乡村带来经济收益,还能在传统与现代的文化交流中形塑独特的乡村文化形象,增强乡村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将乡村社会打造成富含人情味的精神家园与生活共同体。

  原文链接: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机制与路径

  

  胡明:法学教育要处理好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

  法学院校要打破学校和社会之间的体制壁垒,将实际工作部门的优质实践教学资源引进学校,促进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法学院校要与政府部门、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律师事务所、企事业单位、国际组织等合作,建立法学实习实践基地。法学院校要延聘法治实务部门理论水平高的专家担任兼职教授和实践导师,全程参与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设计、教材编写、考核评价等法治人才培养工作,让优质社会资源第一时间转化为法学教育资源。特别是在模拟法庭、案例教学、情景教学、法律诊所教育中,要发挥实务部门专家的特长,引导学生打通理论与实践、课堂与社会之间的经脉。

  原文链接:全面提升法治人才培养能力 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刘立云、贺云翱:增加视频对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与传播

  近年来,各地兴起了拍摄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热潮。传统工艺作为一种文化资源经过语言、光影、镜头的修饰,成为具有视觉美感和听觉冲击力的纪录片,满足了人民群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审美期待。然而,在时下流行的短视频平台上兼具专业性和趣味性的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频数量并不多。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传承人可以参与数字作品创作,运用视听语言对项目特点进行深挖,结合传承人技艺特点,突出“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主题,形成线上线下的融合互动。同时,可以根据传统工艺特点,依靠文献资料、民俗实物、口述材料考证,以数字化的方式对传统工艺进行复原展示,展现古人的文化创造和老百姓的乡土记忆。

  以影像书写传统工艺史,能够避免“人在艺在,人亡艺亡”的传承困境。这类数字化的文化产品,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让群众学到了知识,也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实现了公共文化产品的美育功能。

  原文链接:传统技艺类非遗传承发展的三重价值

  

  张雷生:规范高校异地办学要做到“五个尊重”

  尊重高校异地办学历史、现状及贡献;尊重高校在保障异地办学的质量、水平、学科优势特色等教育服务供给能力方面形成的经验和实践探索;尊重办学所在地的经济发展结构、人才需求结构和高等教育发展实际;尊重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和服务的合理诉求;尊重高校自身特点。

  原文链接:“疏堵结合”,科学治理高校异地办学

  

  王曙光:塑造金融业的集体人格,使从业者形成道德自我约束

  所谓金融业的“集体人格”,即当前金融界所热衷探讨的“金融文化”。金融文化乃是一切金融交易行为背后所隐含的人类价值观(伦理观)的总和,其是在金融体系自身不断演变中逐渐形成的一整套伦理体系。金融之发明,乃发乎人类社会互助合作之本性;人类遵循自我之良知本心进行金融交易,诚实守信、合作共赢,此乃金融发展之康庄大道;而金融文化之作用,在于塑造金融业的集体人格,发挥教化熏陶之功能,使所有从业者皆能形成道德自我约束。

  原文链接:金融的文化品性与人格奠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